多年来,转型升级一直是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。
陶瓷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,其重点聚焦在节能减排、绿色低碳和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等领域,由此诞生了一大批绿色、智能示范工厂和生产线,绿色产品、绿色工厂,极大地改变了瓷砖的传统生产方式,包括能源结构、产品品类和营销模式等,这是一条不断迭代、精进的“升级”之路,将瓷砖生产水平和其背后的产业集群不断推向新的高度。
然而,2022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,让无数工厂关门、工地停工,尤其是伴随着房地产的全面退潮,建陶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,大量员工被裁,大量生产线被闲置。原有的产业链正在被撕裂和重塑。在此背景下,陶瓷行业的“升级”之路已是越走越窄,而“转型”之路却迫在眉睫。
2022,这个*火热的夏天,陶瓷人正遭遇着*寒冷的考验。许多企业几乎都只有一个目标,那就是“活下去”!
怎么样才能“活下去”?不同企业选择了不同的方式。
有人选择蛰伏、选择躺平,以*低的成本,*少的支出,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营;有人迎难而上,危中寻机,通过产品升级、品牌升级、营运优化,稳住基本盘,甚*有企业逆势扩张,追求业绩的持续增长;还有企业忙着转换赛道,另辟蹊径,有企业切入“锂电”风口,有企业远赴非洲淘金,有企业跨界多元化运营……
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整个陶瓷行业都以“升级”为主,接下来,无数陶企将面临着“转型”的压力。
从需求端来看,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下行,瓷砖产品的**需求将呈断崖式下降,在短期内无法找到新的市场、新的渠道消化产能的情况下,大量陶瓷企业及生产线将会彻底关停,这是许多企业不可承受之重,也是江西20多条生产线转产“锂电”的根本原因。接下来,相信会有更多企业、更多生产线进行“转型”,在新的赛道谋求生存与发展之道。
从宏观层面来看,国家发改委早已把建陶产业划入“两高”行业,尤其是伴随着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飞涨和“3060”双碳压力,建陶产业已失去了国家层面,包括地方政府曾经的支持力度,许多产区已开始对原有的企业、工厂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,这对本就在困境中挣扎的陶企而言,无疑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和挑战。
2022年的行业困境,****。进入下半场,仍然看不到丝毫回暖的迹象。许多企业、许多老板都在苦苦地煎熬、苦苦地支撑,等待市场触底反弹那一刻的到来。然而,这样的愿望,很有可能会落空,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楼市,暴雷的企业越来越多,让陶企面对战略工程这块蛋糕,开始变得小心翼翼,甚*有企业开始主动放弃。
所有人都清楚但仍然不愿相信的一个残酷事实是,在这一轮的大萧条、大洗牌当中,大量企业、工厂和生产线将会被淘汰出局。
企业仅仅依靠产品升级、品牌升级、营销升级、生产升级、服务升级、运营升级这样原有赛道和模式中的迭代、优化,虽然能增强市场竞争力,但对手同样也在“升级”,*终的结果就是陷入到内卷的黑洞当中,拼光企业的老本,*后黯然离场。
在此情况下,企业不得不考虑“转型”,而“转型”则面临着放弃原有的市场、原有的模式,而是要另辟蹊径,寻找新的赛道,建立新的模式,构建新的平台。需要企业先破后立,化茧成蝶,因此,其过程要比“升级”艰难得多,其风险也比“升级”要大得多。
但对于许多企业而言,简单地“升级”,已看不到希望,唯有彻底解放思想,大破大立,才能为企业寻求到一条新的生存之路。
企业的“转型”之路,通常来讲包括主营业务的转型、市场定位的转型、价值链的转型、产品转型、销售转型、盈利模式转型等方方面面,无论哪方面的“转型”,都是一场断臂求生式的自我革命。
而从目前乃*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看,行业需要这样的“转型”,需要跳出以往的窠臼,以新的产品、新的市场、新的模式破壁出圈,寻找新的增长途径。
科达在非洲持续加大投资,江西陶企已有21条生产线转产“锂电”,行业知名企业家鲍杰军、欧阳天生相继进军门窗行业,诸多陶企开始布局整装领域……
未来,将会有更多陶企在“升级”的同时,将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“转型”之上。
责任编辑:王主编